黄玉顺:台湾是自然的,还好。
能群也者,何也?曰:善生养人者也,善班治人者也,善显设人者也,善藩饰人者也。存有开始彰显,人又使用话语,由此令存有执定。
也就是说,这个形,它是经由话语、文字去论定的一个对象化的形体,也就是具体化的形体、形器。因为儒道本是同源而互补的,所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。我始终很喜欢教师跟学生的关系,你看孔子跟子贡、子路他们的关系,那真是美好啊。中国画非常重视留白,那里面有一种生命的律动。西方画尤其是油画,它要填满,在这个空间里通过色块等等来彰显它后面的本质和意义。
你看李清照怎么写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这样一个过程里面,意识跟存在密切结合在一起,如果把它解开了,你就没有烦恼了,烦恼只是因为你在意嘛。(85)其中《庄子·天运》中的应之以自然的自然就有非造作和没有故意的意思。
换言之,万物是被道创造出来的,它分有了道的普遍性。但这句话所在的一段据唐写本被认为是窜入,有的注本删除。(110)参见《与湛民泽》,《陈献章集》(上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7年,第192-193页。此外,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以自然为物性,并说到了民性,如夫物有以自然民有好色之性等。
对理解老子的自然的真正意义来说,这些词汇非常重要。作为道、理和数的自然,这是用自然去限定这是什么样的道、理和数。
嵇康同张邈的分歧主要在于,在张邈看来,人的先天本性欲求,可以同人们学习文人和道德价值兼容。当是时也,莫之为而常自然。《庄子·缮性》篇说:古之人,在混芒之中,与一世而得淡漠焉。在此,自然被赋予了有因或相反的无因的意义。
实际上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形,即人们受事物本身的影响远没有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大。(106)朱熹:《太极图说解》,《朱子全书》13,第70页。然而正是基于这种误解,佛教认为道家无因的自然不能成立。《道教义枢·自然义》(卷八)把自然的无作者与无自性相提并论,认为自然就是无自性:自然者,本无自性,既无自性,有何作者?作者既无,复有何法?(52)事物没有自性同事物有没有外在的主宰和造就者差别很大。
庄学追求逍遥和自由,主张高度的放任,强化了老子政治上的无为,其自然更进一步要求个人的自主和自成。事实上,中国古典中的自然从比较早的时候开始就具有了事物原本的、本来的性情本性特性等的意义。
(44) 在自然观念上,佛道之间的关系,一是佛教受到了道家、道教的影响,用自然去理解和翻译佛教教义,为自然赋予了佛、佛性和真如等新意义。(22)这是将天和自然看成是统一的,人受命于天的东西,就是他的自然。
庄子的天德是其中之一。一些僧人将自然与因缘看成是道与佛各自的独特本质。自称承接程朱理学的冯友兰,虽然也将自然作为人的境界,称为人的自然境界,但相比于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,他对人的自然境界评价很低。(《论衡·谴告篇》)在王充那里,自然和无为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,自然即无为,无为即自然。如僧肇说:佛土者,即众生之影响耳。根据上下文说的不易人性因民之欲因民之性等可以看出,物必有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中的自然,显然是指人性和人的欲求。
在《庄子》特别是黄老学中,我们多能看到这种意义的自然。(72) 围绕自然与因缘和因果报应的关系,佛道一方面区分它们,一方面又融合它们。
③我自己先后对自然特别是道家的自然有一定程度的关注,还曾经在新道家的名义下对自然作过哲学上的引申,对中国近代的自然观念也有探讨。注释: ①张岱年的《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》(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89年,第79-83页)、铃木喜一郎的『東洋におけゐ自然の思想』(東京:創文社,1992)、栗田直躬的『中国思想におけゐ自然と人間』(東京:岩波書店,1996)、萧无陂的《自然的观念——对老庄哲学中一个重要观念的重新考察》(长沙:湖南人民出版社,2010年)、章启群的《论魏晋自然观——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》(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13年)、杨儒宾编的《自然概念史论》(台北:台大出版中心,2014年)、叶树勋的《道家自然观念的演变——从老子的非他然到王充的无意志》[《南开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17年第3期]和《早期道家自然观念两种形态》(《哲学研究》2017年第8期)等对道家或中国自然概念在古代的情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。
《庄子·天地》篇中也有类似的用法,只是它没有用自字,而只是用了化和定字,但其化和定,同老子说的自化和黄老学说的自定意思一致,同样是指万物和百姓的活动方式:古之畜天下者,无欲而天下足,无为而万物化,渊静而百姓定。对朱熹来说,人如果能够按照天理自然去做,他就能够坦坦荡荡:今看得天理乃自然之理,人欲乃自欺之情,不顺自然,即是私伪……出于天理之所当为,胸中自是平正,无有慊愧,自是宽泰,无有不足。
若任其自然而流于失,转丧其自然,而非自然也。王弼本等莫之命的命,帛书本和汉简本等作爵。他曾经对湛若水说:千古惟有孟子勿忘勿助,不犯手段,是谓无在而不在。王弼注解《老子》第15章说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和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,则以夫晦以理,物则得明。
故曰: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。在此,自然又被赋予了偶然必然等含义。
(参见《中华道藏》第9册,北京:华夏出版社,2004年,第179页) (32)(34)《中华道藏》第5册,第521页。西方的nature术语当然是极其复杂的。
(100)再看一下孙绰的说法。(《老子指归·天之道篇》)严遵将天地之道运用在政治上,认为统治者既要观察天地的变化,又要观察万物的自成,使万物都能够自己成就自己:览天地之变动,观万物之自然。
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列出了一系列天地万物的自发性活动,它们都是莫为的自然:天致其高,地致其厚,月照其夜,日照其昼,阴阳化,列星朗,非[有为焉,正]其道而物自然。计而后习,好以习成,有似自然,故令吾子谓之自然耳。如是而后无憾,如是而后安,是乃自然之极则。(《庄子注·天运》) 从宋明理学家们说的理之自然天理之自然命之自然可以看出,他们是以自然为必然。
广义的实体的自然,是指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物及其现象,它也包括了人类及其创造物等。如严遵认为天地之道,完全顺从万物,以使它们各正命陛,由此万物就能够自成(自然):各正性命,物自然矣。
如程颢说: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,己何与焉?至如言‘天讨有罪,五刑五用哉!天命有德,五服五章哉!此都只是天理自然当如此。是以自然生虚无,虚无生大道,大道生氤氲,氤氲生天地,天地生万物,万物剖氤氲一气而生矣。
它同《吕氏春秋·义赏》中的说法恰恰相反,它主张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非自然和或使之。如《诠言训》说:故圣人不以行求名,不以智见誉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